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地理实践力定义为: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1]。
遵循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三个领域,解析地理实践力的三大层次:
一是认知层次上的“地理实践知识与技能”,是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的重要基础,其内涵为心智上知识的运用与更新。地理实践力素养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体现首先就是学生脑海中记忆与理解的知识结构的运用,这是学生在实践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其次就是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过程所获取的新的知识的过程,这是地理实践力培养在知识层面上的要求。
二是动作层次上的“地理实践的方法与实行”,是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得以达成的行动支撑与外在表现,其内涵为身体力行的执行与实施。认知层次上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只存在于学生的脑海,而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法与实行则是需要学生主动地将知识与技能迁移和应用到真实情境下的地理实践活动,并针对区域化情境的实践任务,选择和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和实施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完成实践任务,达成地理实践力素养中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的培养。
三是情感层次上的“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的内在表现,其内涵具有个体和社会的双重性。就“个体性”而言,是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的个人属性与气质,它既包括了理智上的科学探索、独立思考与知行合一精神,同时兼具情感、意志上的不畏困难、乐学善学精神,是价值体系个性化的个体基础。同时,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不是一个个个体孤立发展的过程,而是整个群体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群体互动式的过程和特定的社会性情境塑造了学生乐于合作、理解和接受他人不同想法的品质,并为学生接受、反映和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提供社会支持。
因此,本文认为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实践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活动过程中所贯穿的意志品质。这里所指的地理实践活动所发生的地点,即包含地理实践知识传授与训练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包含学生离开课堂,在校内外开展的户外地理实践活动。
二、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要求
地理科学作为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研究目的上就带有浓厚的实践气息,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理论,更强调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与服务决策的过程中。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实践属性,要求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和分析来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而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预测。而中学地理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课程,自然要延续实践属性这一重要特征,开展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要求解析。
本文将从地理实践力在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视角与地理实践力的内部视角出发,全面解读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一)从地理核心素养体系中看整体教学要求
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要求解读首先要在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内进行,厘清它和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把握地理实践力整体教学要求的着力点(图1)。首先,地理实践力强调的是基本活动经验,而人地协调观则强调基本价值理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强调基本思想与方法[2]。基本活动经验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有感觉知觉的内容,也是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包括操作经验、探究经验和思考经验[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经验获取与生成结果。其次,地理实践力是一种“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而不是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所体现的 “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更不是人地协调观所体现的“正确的价值观”。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其与思维品质有着明显区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思维品质代替意志品质[4]。行动能力是指学生自觉自发做事的能力,是实现自己想法的能力[4]。值得注意的是,认知能力是行动能力的基础,强调“行动能力”是绕不开“认知能力”的,因此在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教学活动中要更加突出“行动能力”的培养,并且把“认知能力”的培养维度限定在地理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中,以体现地理实践力自身的教学要求。
(二)从地理实践力内涵层次引伸具体教学要求
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要求解读要回归对课程标准的阐释,而2020年修订版课程标准对地理实践力的阐释主要集中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本文将基于课程标准的阐释,结合地理实践力内涵的三大层次具体解读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要求(见表7-1-1)。
1.实践认知能力的教学要求
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要求首先体现在学生能够有基础的认知能力来观察世界、认识地理事象和发现地理问题,故而实践认知能力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活动进行的起点。通过解析课程标准的阐释,发现课标在实践认知能力上强调学生要掌握“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这三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和掌握实践方法,如观察、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方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地理景观和人文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注意细节,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地理考察,要求学生学会拟定考察目的,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分析考察结果和撰写考察报告;通过地理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人为操作和控制变量来研究地理现象,揭示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验证地理学理论;通过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学会针对特定地理问题,设计问卷调查或访谈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技能。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地理信息,用辩证思维和批判视角分析地理信息的价值,并将观察和调查的对象、过程与结果,结合已有知识和新获取信息进行系统的描述和阐释。同时,地理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和探索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供探索性任务和营造探索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探索和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经过教学活动培养后,实践认知能力水平高的学生,能够进行较系统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复杂的信息,在实践过程中能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
2.行动能力的教学要求
地理实践力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学生能够把头脑中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转化落实到实际地理实践活动中,故而行动能力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关键。课标中对行动能力的阐释集中表现在“知行合一”“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和“选择地理工具”这三个方面。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迁移与应用实践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大胆的行动起来践行书本知识,获取基本的活动经验,将实践认知能力转化为行动能力。并且,教师要强调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让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分析实践问题、提出实践方案等,将先前所了解和掌握的实践方法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选择与使用地理工具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和GIS技术等,训练学生根据活动需求自主选择合适地理工具的能力,并教授学生地理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鼓励学生利用所选地理工具开展实践活动。
经过教学活动培养后,行动能力水平高的学生,能根据现实中实际情况,迁移与应用地理实践知识与技能到地理实践活动中,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能灵活的选择与使用地理工具和地理信息技术手段。
3.意志品质的教学要求
地理实践力故而意志品质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得以维持的核心。课标中对意志品质部分的表述的关键词为 “克服困难的勇气” “提出想法”“在体验与反思中学习”这三个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良好的实践心态,满足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条件。通过培养创新的实践想法,确定达成实践目标所需要采取的有效策略、方法和手段。坚持培养踏实的实践作风,维持学习动机,执行实践计划,努力克服实践活动中主观和客观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完成实践活动。
经过教学活动的培养后,意志品质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表7-1-1 地理实践力各层次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韦志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03):33-38.
[4]王民,黄劲松,蔚东英.“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7):19-22.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地理研学网】 http://www.ppxp.net
文章标题:地理实践力的内涵解析与教学要求
文章链接:http://www.ppxp.net/2024/10/02/22/22/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