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校”培养地理实践力——借助校园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尝试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充分的实践体验。实际教学中,受各种条件限制,学生户外考察探究的机会较少,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利用校园地理教学资源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研究校园地理资源,理解地理概念,提升地理实践力,最终帮助其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充分的地理实践体验。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各种条件和课时等因素影响,学校能够带领学生户外考察探究的机会较少。那么,如何使学生“足不出校”,其地理实践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呢?充分挖掘、利用校园地理教学资源,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难点,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校园地理教学资源,包括校园内适合应用于地理教学活动的一切事物,诸如校园规划(包括位置、朝向、建筑物布局、校道分布等)、校园地形、植物类型,以及各个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等。

校园是一个小型的世界,在这一方天地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和自然地理课程相关的现象。教师可以在有限的学校资源条件下,充分挖掘校园中和地理相关的元素,引导学生研究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见微知著,由表及里,由微观至宏观,通过长期的积累,细心的观察,理解地理概念,提升地理实践力,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一、校园植被解决“自然带”难点

在教学“自然带”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是很理解,如何区分常绿叶和落叶,如何区分阔叶和硬叶,这些自然地理内容属于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笔者带学生走出教室“逛”校园。我们的学校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江阴市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1°40′34″至31°57′36″、东经119°59′至120°34′30″,如果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校园里的植被应该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但事实上,学校为了丰富景观,不仅种植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树种,还种植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自然带中的典型植被类型。在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校园的植被之前,笔者先和学生共同绘制了校园平面图,重点标注需要实地观察的植被所在的位置,并且要求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被,要呈现多样性。在进行实地观察时,学生记录下所观察植被的具体特征,如叶片的大小、叶片的厚薄、生长的环境等,并回忆有无秋冬季节落叶的现象,最后一一进行汇总,分选出所观察植被各自所属的类型。经过细心观察,学生对阔叶和硬叶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常绿叶和落叶也有了认知。例如, 学校励实楼前的银杏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叶片比较宽,秋季会落叶,而学校操场旁的香樟树和广玉兰则属于常绿阔叶林,常年绿色,叶片大而宽。通过这样的实地观察活动,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亲身走进自然地理情境,提升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地理实践力,同时也化解了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有效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足不出校”培养地理实践力——借助校园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尝试

二、楼间距帮助理解“太阳高度的应用”

在教学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影子等内容时,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很容易仅停留在记住方法、机械套用上。在处理这个教学难点时,笔者充分利用学校不同教学楼之间间距的差异来进行教学。笔者所在的校区是1998年建造的,学校根据当时的办学规模建设了一批数量有限的教学楼,后期学校规模增大,又新建了几栋教学楼。基于这一历史背景,学校教学楼之间的间距存在大小差异,导致教学楼之间的采光也有差异。例如,励实楼和明德楼之间的间距很大,采光基本不受影响,从早到晚都有阳光;但位于励实楼东侧的致远楼和前面的明德楼、省三楼之前的间距比较小,致远楼的三楼和四楼采光不受影响,但一楼和二楼早晚的采光都会受影响。学生获知每栋教学楼的楼高后,现场测量间距,再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通过数据来验证观察的现象是否符合所学内容。

“足不出校”培养地理实践力——借助校园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尝试

“足不出校”培养地理实践力——借助校园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尝试

经过实地测量,学生得出:致远楼和明德楼间距为25米,明德楼和励实楼的间距为42米,明德楼楼高为20米。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纬度,计算得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4.5度。tan 34.5°=楼高(20)/楼间距,tan 34.5°≈0.7,并由计算得出结论:如果需要冬至日采光不受影响,楼间距至少要29米,但明德楼和致远楼的间距只有25米,显然冬季采光会受影响;而明德楼和励实楼的间距为42米,采光不受影响。通过实地测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应用相关知识,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实践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自制“风速仪”,感受“狭管效应”

“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一样,城市高楼间狭窄地带的风力也特别强劲,易引发灾害。高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狭管效应这一概念时,因为距离日常生活比较遥远,很难深刻理解概念并融会运用。对于这一教学难点,笔者首先在校园里寻找可能会产生狭管效应的地点——励实楼的一楼走廊。该走廊比较狭窄,前后无遮挡。随后,带领学生一起自制了简单的风速仪,先用电风扇测试了风速仪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再进行实地观察。学生共分成三大组,一组到走廊过道上,另外两组到励实楼前后较为宽敞的空地上,选择合适的风力进行观察,设定好同样的单位时间,观察风速仪转过的圈数。最后,学生统计汇总观察获得的数据。

“足不出校”培养地理实践力——借助校园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尝试

通过小组观察,学生得到测量结果为:同样的天气条件下,在相同的有风的情况下,学校励实楼一楼过道中的风速仪每30秒转过了30圈,而励实楼前后较为空旷的地方风速仪每30秒分别转12圈和10圈。实验证明,励实楼一楼过道上的风力更大。这样的实地测量帮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狭管效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四、教室门口感悟“太阳的视运动变化规律”

“太阳的视运动”这一自然地理内容在教学时是一个突出难点。根据笔者的经验,在讲授新课时,虽然备课很详细,准备了诸多视频资料,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这一内容。基于此,笔者尝试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观察地点就选择在本班教室门口,学生需要记录每天的日出时间和日出方位。日出时间使用北京时间,日出方位使用日出的太阳光线和教室门口走廊之间的夹角。通过记录夹角的变化和日出时间的变化,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太阳的视运动相关的知识。同时,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日出、上午9点、中午12点、下午3点和日落太阳光与教室墙面的交角的关系,学生得以更好地理解太阳的视运动的变化规律。

“足不出校”培养地理实践力——借助校园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尝试

总之,利用校园资源化解地理教学难点,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具有易于获取、成本较低、容易上手、可操作性强等优势。

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充分运用校园地理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观察活动,或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其自发进行观察和记录。特别是有些地理现象需要持续地观察,利用校园资源能够更为便捷地开展此类持续性观察活动。同时,校园地理教学资源本身就属于校园环境的一部分,不用额外购置器材,可以节约成本。例如,在正午太阳高度的教学中可以直接利用本班教室前的走廊,不需要另外再去搭建仪器和设备;不同自然带植被类型的教学也可以直接利用校园里的树木;在风向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国旗飘扬的方向,化解教学难点。

再者,师生对学校环境比较熟悉,知道校园里有什么、要观察的事物在哪里、什么时间去比较合适,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准备过程就更为流畅,学生在观测中也更易上手。例如,在教授“自然带”的时候,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列举校园里与其自然带对应的植被,这样不仅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奇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地理知识都蕴藏在生活中,实地观察或观测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杨春勤,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杨春勤.“足不出校”培养地理实践力——借助校园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尝试[J].基础教育课程,2023(20):48-52.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地理研学网】 http://www.ppxp.net

文章标题:“足不出校”培养地理实践力——借助校园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尝试

文章链接:http://www.ppxp.net/2023/12/07/19/23/15/644/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28日
下一篇 2024年1月20日

相关推荐

  • 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劳动文化?

    在校园文化中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把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环境中。虽然,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是隐性的、润物无声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设计应是精心的、有意识安排的,要特别强调融入目的的明确性、融入范围的普遍性和融入过程的持久性。

    2023年11月28日
    0
  • 以导学、行学、展学为核心的研学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的研学活动案例

    基于世界遗产的研学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规划基于自然遗产的研学课程时要确定研学实践课程开发的原则及步骤,统整跨学科学习资源。课程设计和实践以导学、行学、展学为核心:导学是学生发现探究目标、查询资料、选择探究主题和确定探究方法的重要阶段;行学是学生实地探究并获得及时反馈的过程;展学则是学生回顾、反思研学过程以及展示探究成果的阶段。基于世界自然遗产的研学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2023年4月4日
    0
  • 具身认知视角下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衔接

    作者: 邓纯考/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孙芙蓉/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李子涵/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我国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的实践切入点。早在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就已经提出“广泛开展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衔接…

    2022年6月15日
    0
  • 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路径

    开展劳动教育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在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意义重大。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为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提供了现实指引。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具有深厚的内在意蕴,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共享育人格局、实现内在耦合、具有本质联系。当前,我们仍面临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亟须完善、实践领域有待拓展、保障措施不够充分、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现实困境。因此,要通过善用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搭建劳动教育大资源平台、构建劳动教育大师资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2023年11月11日
    0
  • 基于校本资源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育策略

    校本资源库的构建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了素材。文章在探讨校本资源库建设和开发的基础上,指出可通过线上个性化选修、学生小课题项目专修、实践作业实施等途径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22年6月6日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