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实践探索

在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创 新设计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 采取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 为 学生创设多样丰富、全方位的实践学习时机和平台, 激励学 生将所学地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领他们在实践 中用好地理、用活地理, 落细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从而真正地 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实践力。

一、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高中地理新课改深入推进, 学生核心素养教育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 的问题。一方面, 其他各学科的教学压力非常大, 地理学科 常常受有限的课时制约, 多数教师只能局限于地理课本知 识的解析, 而对地理课程的课后实践项目和内容安排偏少, 实践学习活动的任务和要求相对较低, 忽略了地理实践作 业的布置。这样, 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基本被剥夺了, 地理 拓展实践教学往往被当作室外或课外活动, 呈现出课堂内 外不畅通、校园内外相隔离的局面, 从而导致地理实践活动 被边缘化。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仍沿用传统过时的教学观 念, 对地理实践学习活动重视程度低, 忽视了对拓展实践教 学的研究, 这无形中限制了高中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养成。学 生缺失了广泛参与地理实践学习活动的有利时机, 无法保证 有更多的开展地理实践的时间和精力, 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极大影响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 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地理实践兴趣

情境教学是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指引培养地理实践力的 有效形式。在高中地理课教学中, 有些知识只靠教师口头讲 授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便捷直观的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灵活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融入地理课堂, 激起参与实践探究的 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时, 教师 为了指导学生有效区分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性特征, 适 时展播了《南北方主食的差异》微视频, 让学生认真观看视 频, 体会视频中南北方主食的差异表现, 深入探究: 为什么 会形成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的局面呢?这样 借助视频情境的支持, 学生很好地解决了疑问, 认识到由于 南北方地理环境不同, 地域的水热条件也不一样, 所以种植 的农作物各有特点。我国北方是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粮食 作物以小麦为主; 南方是亚热带湿润地区, 粮食作物以水稻 为主。可见, 借助特定的教学情境, 能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的 生产生活场景相融合, 更便捷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激励 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 的认知和理解。

(二) 巧借模拟实验,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教师必须重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 践能力, 引导学生围绕各种不同主题开展地理模拟实验, 有 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地理实践力。

例如, 在高中地理必修 1“自然地理”模块教学时,热力 环流是大气运动中的一种形式, 由于大气无色无形, 其运动 难以利用常规形式来发现和观察,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常 规教学中“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学习疑难, 增添了教学形 象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热力环流” 模拟实验, 化抽象为具体, 鼓励他们在做中学, 锻炼地理实践 学习能力。另外,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参与动手绘制 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项目创意设计 等多样实践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强化应用意识, 经历“模拟实验、直观观察”“绘制图示、深化理解”“创 意设计、发散思维”等探索实践学习过程。深入推进“热力 环流”原理学习, 帮助学生理顺地理思维过程, 锻炼学生的 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 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进而提升他们的地 理实践力。

(三) 发掘乡土地理,唤醒地理实践情怀

乡土地理是引领学生开展地理教育、涵养地理实践情怀 的丰厚土壤。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回归地方生活区域, 利用乡 土资源来优化设计地理课堂, 能极大地唤醒学生对现实地理 问题的实践探索情怀。教师指引学生回归身边的生活环境, 研究现实地理问题, 首先要发掘乡土地理资源, 要让学生贴 近自己熟悉的乡土地理问题。

例如,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教学时, 教师通过设计 案例教学, 结合所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以及优 越的山海区位优势, 选取了本地富有特色的葡萄、茶叶、太 子参、食用菌等传统农业项目, 研究区域农业发展和变迁的 历史, 精心设计问题链,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把握地理区位因 素的变化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促使学生理解“市场环境 对农业生产规模和方向的影响”,不仅有效落实了地理实践 力培养的要求, 而且极大地增进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 怀。特别是围绕“茶叶”实践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研究本地 农业的区位选择时, 各研学小组在课前积极开展实地考察, 了解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 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查询, 丰富 对茶叶品种的认识, 收集整合各种关于茶叶的数字化学习 资源, 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学习, 积极提出解决茶叶发展困 境、拓展提升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设想, 逐渐提升他们的 地理实践力。

(四) 拓展课外实践,培育学以致用素养

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 还要指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地 理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迁移和巩固课中所学知识, 切实提升他们的 地理素养。

增强高中生地理实践力, 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 实践活动。例如, 结合活动教学主题可以通过开展地理模型 竞赛, 让学生经历观察、设计、制作模型等过程, 不断提高学 生的合作活动、动手动脑等实践能力; 或利用假期, 通过推 广研学旅游活动, 引领学生深入自然、社区、社会, 在观察和研究实践中认识各种地形地貌特征, 了解各种地理环境, 有 效检验所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或举 办地理实验创客比赛, 展示分享实验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聪 明才智, 进行创新设计、自主制作实验作品, 体验模拟地理实 验的创造性学习过程; 也可以结合校园地理科技节的有利 时机, 将学生创新设计和制作的地理实验优秀作品在校园中 进行展示, 以供同学们分享学习。

又如, 围绕现实主题引导 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也是促进学生锻炼和提 高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在拓展实践活动中, 学生学会坚 持以地理科学态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能主动 规划考察学习路线, 观察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培 养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拓展实践中深入社 会实践、融入自然环境, 做到学用结合, 深度感受地理学科的 重要价值和意义, 不仅增长了见识, 激励学生积极应用地理 知识和方法,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行动力、思考力, 锤 炼坚强意志品质, 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探索学习能力和团队 协作意识的发展, 增强了参与实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 提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对增进 地理学科学习实效、促进地理综合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教学 意义, 但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需要经历长期坚持的教 育进程, 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合作互进, 需要明确查摆 地理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创 新设计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 采取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 为 学生创设多样丰富、全方位的实践学习时机和平台, 激励学 生将所学地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领他们在实践 中用好地理、用活地理, 落细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从而真正地 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实践力。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地理研学网】 http://www.ppxp.net

文章标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实践探索

文章链接:http://www.ppxp.net/2022/06/23/22/22/02/87/

(2)
上一篇 2022年6月23日
下一篇 2023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 劳动教育纳入“五育”的战略分析——基于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内在逻辑的视角

    虽然官方已经明确“五育”并举的定位,但是劳育能否与其他“四育”并列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一些观点认为劳育应该与整个学校教育或德智体美总体相并列而非与德智体美各育相并列,这实际上混淆了“教劳结合”中的“劳”与“劳育”的内涵。无论是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还是从现实逻辑的维度,劳育均可以也应该与其他各育并举。从理论逻辑角度看,劳育是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承载着综合育人的目标,它们虽然相关,但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目标上均不能相互取代;从历史逻辑角度看,苏联、我国苏区和解放区以及新中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无不彰显出劳育作为独立领域和目标的重要性;从现实逻辑角度看,劳动观念、情感和技能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弱化的最根本原因也在于劳育在教育方针中的缺位。

    2023年11月28日
    0
  • 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手册的设计与编订

    摘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我国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的实践切入点。然而,结合文献与调研发现,当前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相关机制还基本缺失,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衔接缺乏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育人体系尚未形成。对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衔接的阻滞因素,深入揭示背后的学理根源,找出两者衔接的有效对应点,并以及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2022年6月6日
    0
  • 以导学、行学、展学为核心的研学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的研学活动案例

    基于世界遗产的研学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规划基于自然遗产的研学课程时要确定研学实践课程开发的原则及步骤,统整跨学科学习资源。课程设计和实践以导学、行学、展学为核心:导学是学生发现探究目标、查询资料、选择探究主题和确定探究方法的重要阶段;行学是学生实地探究并获得及时反馈的过程;展学则是学生回顾、反思研学过程以及展示探究成果的阶段。基于世界自然遗产的研学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2023年4月4日
    0
  • 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路径

    开展劳动教育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在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意义重大。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为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提供了现实指引。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具有深厚的内在意蕴,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共享育人格局、实现内在耦合、具有本质联系。当前,我们仍面临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亟须完善、实践领域有待拓展、保障措施不够充分、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现实困境。因此,要通过善用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搭建劳动教育大资源平台、构建劳动教育大师资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2023年11月11日
    0
  •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能够促进多学科深度有机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机会和路径。本文针对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质内涵不明、学科联系牵强等问题,从真实情境问题类型与学科整合程度相结合的角度,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指向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跨学科整合二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四个关键步骤。

    2024年1月20日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