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研学旅行 实施劳动教育 ——以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研学旅行是近年教育深度变革催生的全新育人模式,劳动教育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关切,两者在新时代可以有机融合。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在学生主体参与研学、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学课题深度开发等方面展开了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可作为开展研学旅行、实施劳动教育的参考案例。

徐海龙,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年第15期

摘要:研学旅行是近年教育深度变革催生的全新育人模式,劳动教育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关切,两者在新时代可以有机融合。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在学生主体参与研学、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学课题深度开发等方面展开了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可作为开展研学旅行、实施劳动教育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学生主体研学;研学基地建设;研学课题开发;劳动教育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劳动教育作了明确指示。他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相并列,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奋进的民族,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推进社会发展,劳动塑造了人的精神气质,劳动创造了美!进入21世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应对考试选拔的特点越来越凸显,参与体力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不少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少青年人劳动观念缺失、自甘堕落甚至“啃老”。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关切相信这也是原因之一。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自然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期。高考可以说是目前高中阶段的“指挥棒”。在学科教学指向考分的背景下,如何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笔者在带领学生组织开展“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的实践中有了以下的认识。

一 学生主体参与研学是劳动教育正确的打开方式

研学旅行是近年出现的教育新词,其主旨是变革传统的育人模式,让广大中小学生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书本学习、学校学习拓展到社会学习。国家近年出台多项政策护航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教育在国内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然而一些旅游公司、培训机构因商业利益驱使,举着研学旅行的旗帜组织参观活动、拓展活动,混淆旅游与旅行的概念。学生在过程中仅仅作为“看客”存在,没有主体活动,没有合作研究,更没有劳动体验,有的只是在一起休闲娱乐,一起上网打游戏。这样的活动,本质上脱离了研学旅行教育的劳动应指,势必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质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积极倡导“知行合一”,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组织新安小学的“新安旅行团”作长途修学旅行。在长达50天的旅途中,师生们通过唱歌、卖书卖报、爱国演讲等劳动形式自筹经费[1]。旅途中,学生们爱心相助、增进情感,学到很多关在学校死读书学不到的知识。活动不仅增加学生们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而且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劳动付出宣扬爱国精神,可谓开创了我国开展修学旅行、实施劳动教育的先河。

借鉴陶行知先生组织的修学之旅,在平时乡土研学的基础上,笔者先后于2017年暑期组织学生赴四川、2018年暑期组织学生赴川渝、2019年暑期分别组织学生赴西北(陕甘青)、赴新疆、赴湘黔开展研学旅行。开启行程的第一步就是确定谁是活动的主体(组织者)。对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笔者与南菁学生会地理大发现社团商定,研学旅行的实施主体是学生,笔者担任顾问。出发前的筹备环节见图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预设的活动目标,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学生会地理大发现社团牵头,所有意向参与课程的同学进行头脑风暴。在百家争鸣之后,初步形成项目实施的地点、内容、日程等。教师再介入项目研究问题的设计,整合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点,形成初步的方案交给社团负责学生。学生们带着初定的日程方案,到无锡中旅江阴分公司(南菁研学旅行教育基地之一)商议实施环节,落实交通方案、住宿方案、用餐方案等,做好出发日程并形成活动预算。在学生构思变为旅行社的操作方案后,学生社团还要负责项目的推广。通过校园内外的广告招募更多成员加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一开始的意向成员,可能因为个人对活动的预期(如目的地、内容等)与实际推出的情况存有偏差而退出;又有更多学校内外的成员可能加入活动。组织工作涉及大量的活动对接、日程解说等劳动任务。待所有成员交费,组团确定后,社团还要召开行前说明会对活动出发、实施进行整体筹备说明。

开展研学旅行 实施劳动教育 ——以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图1  “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行前筹备环节示意图

“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的活动全程,学生都是分组自我管理的。除完成个人的生活、学习事务,每一位同学都要承担团队协作的管理任务和服务工作。每一个人在团队中都是参与者、劳动者,如每天有人负责行程卫生事务,入住安排事务,离场清理事务以及研学点的宏观介绍等。“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将劳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有机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使每一个同学都乐于主体参与到劳动中来。

二 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快捷方式

劳动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卢梭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这足见劳动的内涵丰富,劳动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在中小学阶段,家务劳动、社区劳动,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应该是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进入高中,笔者认为,研学旅行可以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研学旅行将学生带出学校,亲密接触自然和社会,让学生去领略美好的事物并能够参与到其创造的过程,或为参与这样的创造过程而储备知识、发展技能并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应该是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和努力方向。

研学旅行是校外活动,它需要一定的场所为依托。国家旅游局确定了10个城市为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20家旅游景点(单位)为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这里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有利于研学旅行的开展,有利于其教育意义的达成,这就说明了建设研学旅行基地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二是全国目前的研学旅行基地肯定不能够满足中国庞大学生队伍的要求,“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要重点建设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研学旅行基地。为此,近年笔者依托南菁高中作为国内名校生源基地的优势对接高校,开发校友资源联系无锡中旅江阴分公司,利用乡土人文底蕴对接徐霞客故居等企事业单位、旅游风景名胜地,挂授研学旅行教育基地牌匾,合作开发研学旅行项目、课程,有机融合劳动教育,打开了研学旅行中劳动教育的快捷方式。

表1  “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部分基地的研学内容与劳动教育价值指向表

开展研学旅行 实施劳动教育 ——以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在以上研学旅行基地接受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而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性、复杂性、创造性和永恒性,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激情。在每一次“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活动推进的每一天,学生都会用徐霞客“研学旅行”的方法——观察、思考和记录,推送一则研学旅行报告到菁园地理空间微信订阅号。学生对研究问题有深刻的思考,呈现的作品也有生动的表现形式,能够赢得广泛点赞和打赏。从接受劳动教育到参与劳动、实现价值,劳动教育的效果就这样快捷达成了。

三  研学课题深度开发是劳动教育有效的运行方式

研学旅行是行走中的学习,面对的是真实世界,教育效果取决于具体研究课题的开发深度。纪伯伦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研学是根本。为了让学生能在研学旅行中真正提升核心素养,行前,“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团队都会通过多学科融合深度开发研学课题,带着学生掌握考察、实验和调查等的一般方法。出发,是为了在全新的研究环境中检验自习的所学,验证掌握的知识与原理,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如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经历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才可能有真正的劳动教育”。这表明劳动教育所实施的劳动活动必须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精心设计的劳动。[3]近期,“地理大发现”团队正酝酿利用假期前往港珠澳大桥开展研学旅行,对预设研学课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与意义探析”进行了深度开发(表2)。课题内容的确定是学生在网查资料、团体研讨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得来,笔者负责对学生提供的素材进行整理和提炼。

表2  港珠澳大桥研学课题深度开发表

开展研学旅行 实施劳动教育 ——以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研学课题深度开发,旨在规避行程中研学点多但主题散乱,学生接触的现象多但深入思考少等问题。笔者与学生一起深度建构港珠澳研学课题,诠释了劳动的意义,体现了教育劳动的合作性、创造性。学生也能在劳动的观摩、体验和评析中懂得劳动的必要性,学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并创造性劳动,铸就劳动精神。

当然,研究至此,有一个疑问自然产生:尚未抵达目的地,甚至尚未出发,相关研究已经非常透彻了,还有开展研学旅行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前期劳动价值的唯一标准。研学旅行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可能,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可以边做边学边悟。抵达研学旅行的最终目的地,一切前期的劳动成果、活动准备才有了现场的价值,劳动的成果也在此刻为劳动主体(学生)所用,有了其存在的价值。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研学旅行的育人新模式已为广泛采纳,习近平总书记又在改革开放40年的关键节点指出了劳动教育的特殊意义。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研学旅行中进行劳动教育并有所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劳动教育意义的宣传者,是学生主体参与研学践行劳动观念的驱动者,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自主建构者和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基地建设的规划师,是真实问题研究的开发者和优秀劳动者形象的塑造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感受人民劳动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使学生和自己一起在研学和劳动中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文杰.我们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810/c1053-29461641.html,2017-8-10.

[2]邱涛.地方性地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上:4-6.

[3]顾建军.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8-11-28(9).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地理研学网】 http://www.ppxp.net

文章标题:开展研学旅行 实施劳动教育 ——以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文章链接:http://www.ppxp.net/2023/05/31/16/54/00/459/

(0)
上一篇 2023年4月6日 17:37
下一篇 2023年7月5日 14:32

相关推荐

  • 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劳动文化?

    在校园文化中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把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环境中。虽然,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是隐性的、润物无声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设计应是精心的、有意识安排的,要特别强调融入目的的明确性、融入范围的普遍性和融入过程的持久性。

    2023年11月28日
    0
  • 基于校本资源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育策略

    校本资源库的构建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了素材。文章在探讨校本资源库建设和开发的基础上,指出可通过线上个性化选修、学生小课题项目专修、实践作业实施等途径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22年6月6日
    0
  • 地理实践力测量量表

    地理实践力的维度解构和模型检验是地理实践力研究的前提,开发具有相应内容效度的测量工具是测量和验证的基础。翟绪芹等在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地理图表能力、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地理操作能力(地理实验能力、地理考察能力和地理信息技术能力)3个一级维度在内的地理实践力的初始结构模型,开发了由33个测量项目组成的具有较高信度和内容效度的地理实践力测量工具。

    2022年6月6日
    0
  •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本文主要从课堂实践和实践考察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目的热情,针对怎样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022年6月23日
    0
  • 具身认知视角下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衔接

    作者: 邓纯考/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孙芙蓉/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李子涵/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我国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的实践切入点。早在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就已经提出“广泛开展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衔接…

    2022年6月15日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