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劳动文化?

在校园文化中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把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环境中。虽然,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是隐性的、润物无声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设计应是精心的、有意识安排的,要特别强调融入目的的明确性、融入范围的普遍性和融入过程的持久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引领、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像和照的春风一样,吹遍校园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举止、行为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学习、做事的情感态度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劳动文化,就是要让学生时刻浸泡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中,通过潜移默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教育”。

(一)让学校精神载体成为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

学校精神载体主要包括校史、校训、校歌等。任何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都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开拓者、建设者、改革者的不懈努力。学校应着重挖掘校史中此类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并用图片、视频、话剧等手段还原历史,让师生员工深刻领会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道理。

(二)让榜样人物成为劳动教育的时尚表率

通过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以及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手段,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化的奋斗者。

同时,选树榜样是要特别注意选择“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任何学校都不乏向上向善的动人故事、艰苦奋斗的励志传奇、刻苦努力的勤奋典范、师德师风的标兵楷模。学校可发动学生记者团或者其他相关社团,成立身边榜样事迹采编队伍。挖掘本校学生、员工、校友的典型事迹,讲好他们的故事,树好身边榜样。例如:开展的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优秀校友风采故事展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等,都是加强劳动教育、传播劳动文化的有效途径,在这些人物的选树、宣传中,要注意揭示“平凡劳动的思想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真正的劳动功绩并不是在非常的环境下,而是在日常的、平凡的生活中完成的”。

(三)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

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打造以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情怀为主题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是校园文化生活中加强劳动教育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要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其实质就是要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制度文化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着力加强劳动教育。

(四)让新媒体平台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

要在用好橱窗、海报、标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同时,抢占新媒体阵地,充分运用网络、短视频、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优势,进行全媒体传播;把握网络传播的特点,制作推广“身边的劳模”“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劳动之声”,开发“人物志”“榜样的力量”等更多轻量化、可视性高、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宣传作品,用平视的角度、平和的态度、平等的互动讲好身边优秀劳动者的故事,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微直播、微寄语、劳动记录打卡等趣味性直播形式,鼓励师生参与劳动教育话题,分享劳动感悟,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多种方式让新时代劳动教育“活起来”“实起来”“酷起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五)让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成为劳动教育的肥沃土壤

打造劳动教育文化墙,在文化广场、运动场等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集中展示劳动的名言警句、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等劳动教育内容,增强师生对劳动的思想认同。重视校园楼宇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以图片、实物、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身边榜样、杰出校友、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的成长故事、非凡业绩,努力让不会“说话”的物质环境,成为潜移默化型塑师生劳动价值观的有力平台。

总之,在校园文化中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把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环境中。虽然,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是隐性的、润物无声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设计应是精心的、有意识安排的,要特别强调融入目的的明确性、融入范围的普遍性和融入过程的持久性。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地理研学网】 http://www.ppxp.net

文章标题: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劳动文化?

文章链接:http://www.ppxp.net/2023/11/28/21/02/34/639/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11日 16:15
下一篇 2023年11月28日 21:08

相关推荐

  •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能够促进多学科深度有机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机会和路径。本文针对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质内涵不明、学科联系牵强等问题,从真实情境问题类型与学科整合程度相结合的角度,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指向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跨学科整合二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四个关键步骤。

    2024年1月20日
    0
  • 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路径

    开展劳动教育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在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意义重大。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为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提供了现实指引。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具有深厚的内在意蕴,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共享育人格局、实现内在耦合、具有本质联系。当前,我们仍面临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亟须完善、实践领域有待拓展、保障措施不够充分、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现实困境。因此,要通过善用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搭建劳动教育大资源平台、构建劳动教育大师资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2023年11月11日
    0
  • 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从价值追求、内容取舍、教学结构、学习方式等维度构建了“乡土+”融合课程的开发路径,提出了对接国家课程、加强地理实践、提升评价效能、培育精品课程的“乡土+”融合课程实施策略,让学生在做中学、悟中学,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022年5月27日
    0
  • 开展研学旅行 实施劳动教育 ——以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研学旅行是近年教育深度变革催生的全新育人模式,劳动教育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关切,两者在新时代可以有机融合。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在学生主体参与研学、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学课题深度开发等方面展开了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可作为开展研学旅行、实施劳动教育的参考案例。

    2023年5月31日
    0
  • 基于校本资源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育策略

    校本资源库的构建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了素材。文章在探讨校本资源库建设和开发的基础上,指出可通过线上个性化选修、学生小课题项目专修、实践作业实施等途径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22年6月6日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